“過去擠奶需要8名工人,現在只需一人監控系統,整體人工成本降低50%,產奶量還提升了10%。”平羅縣玖倍爾5G智能化牧場技術負責人張明說。
5月5日,在玖倍爾5G智能化牧場,3000頭奶牛佩戴智能項圈,定時走向擠奶機器人,全程無人工干預。從自愿式擠奶系統到無人駕駛飼喂車,從智能推料機器人到糞污自動清理系統,每一項技術都在重塑傳統畜牧業的邊界。牧場負責人馬路介紹,AI智能化讓企業從單純養牛到精準管理每頭牛的健康和生產狀態,實現了從粗放到精細的跨越。牧場引進的利拉伐牛群智能導航系統,將繁殖管理效率提升40%。
正如馬路所言:“AI不是替代人,而是讓我們更懂牛。”在永寧縣閩寧鎮,另一場AI革命正在肉牛養殖戶的指尖悄然展開。60余名養殖戶在“慧養牛”平臺推廣培訓會現場,學習如何通過手機App實現“指尖養牛”。
寧夏鑫熙恒泰農業發展有限公司負責人陳薇舉著手機為記者演示:輸入牛只類型、飼草料庫存和生產目標,系統便能“一鍵生成”精準營養配方、繁殖任務提醒、效益評估報告等功能,養殖戶“該干什么、怎么干”一目了然。
“以前憑經驗喂牛,現在靠數據說話。”陳薇邊操作App邊說。這場培訓的背后,是自治區重點研發計劃項目的支撐,她們依托飼草料營養數據庫和精準計算模型,將科研成果轉化為手機端的操作,根據牛群信息推送個性化服務,讓養殖戶在“看不見的地方”實現科學管理。
盡管AI技術展現出巨大潛力,但其在畜牧業中的普及仍面臨挑戰。張明坦言:“每頭奶牛每天產生數十條數據,但不同系統的信息如何整合,還需要專業團隊支持。”這一問題在中小養殖場更為突出,平羅縣畜牧水產技術推廣服務中心副主任王龍介紹,許多農戶的紙質記錄難以數字化,地域性氣候差異和養殖周期波動更讓數據標準難以統一:“就像不同方言,機器也難準確翻譯。”在閩寧鎮的培訓現場,記者觀察到,部分年長的養殖戶對App操作存在畏難情緒:“盡管有語音助手和視頻教程,但還是不會操作。”
AI賦能“最后一公里”的困境,不僅考驗技術的適應性,更需要人文關懷的融入。“新技術能實實在在落地不是件容易的事。”陳薇說,讓不同年齡、背景的農戶快速掌握新技術,需要科技特派員的跟進指導,結合農戶實際需求,量身定制培訓方案,從而讓每一項技術都能在田間地頭落地生根。(記者 李昊斌)